中國網財經8月19日訊 日前,據多位商業保理行業和機構人士向媒體證實,一個全國性的商業保理管理辦法已下發到機構征求意見,這將對規模達3萬億的商業保理行業產生深刻影響。
【資料圖】
新的規范將引導商業保理公司回歸本源,專注于企業應收賬款領域,明確禁止商業保理公司基于消費應收賬款開展名為保理實際為消費貸的融資業務。聯合資信最新報告顯示,隨著近三年國內企業應收賬款快速增長,商業保理業務規模從2021年的2.02萬億迅速增長到2024年的超3萬億。
規模增長與問題并存
記者了解到,2019年10月,原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對各地保理公司的監督管理權限授予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然而,以往對商業保理從事個人消費業務沒有明確禁止,部分規模小的保理公司利用政策漏洞從事類消費貸的業務,此類業務帶來了不少連鎖風險和關聯投訴。
長沙某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表示,保理公司做消費貸持續多年,商業保理公司一般可通過超出營業范圍的信用貸產生利息,以及在協助客戶做貿易增量流水過程中形成供應鏈閉環而收取咨詢費或者服務費。華南某農商行分行負責人則指出,此前接觸的保理公司通過預付款保理來實現融資的模式,存在類似挪用保證金的風險,因為實體運作賬戶是公司賬戶。
此外,2020年前后,部分省市地方還曾發文鼓勵“進一步發揮商業保理等機構作用,鼓勵新市民融資工具投放”。今年以來,負責監管商業保理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門也陸續出臺地方管理辦法,如2025年1月生效的《上海市商業保理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業務范圍、股東、注冊資本和董監高都有詳細規定。
行業將面臨重大調整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禁止“消費貸偽裝保理”將直接擠壓以消費應收賬款為載體的高收益、快周轉業務,行業收入結構將由“高息短期”向“中低息、產業鏈中長期”遷移,資產端將更加聚焦真實貿易背景的B2B應收賬款,諸如醫藥、物流、制造、工程分包與供應鏈核心企業應收將占比提升,杠桿與風險偏好同步收縮。
對于那些此前依賴此類“擦邊球”業務的中小型保理公司而言,挑戰重重。曾剛指出,合規紅線收緊會導致存量資產整改與計提上升,資金方收縮會提高融資成本,獲客難度將增大,風控與盡調能力短板會暴露,ROE也會下行。
不過,曾剛也給中小型保理公司提出了轉型路徑。一是回歸場景,與核心企業/平臺簽署保理額度,做應收賬款池化與反向保理;二是建設貫穿合同、發票、物流、資金四流一致性的風控與數據能力,采信電子發票、票據和存證;三是產品從“類信貸”改為“應收+保理+保函/保險”的多重增信,并延伸保理資產證券化、票據/ABS退出;四是優化資金結構,引入銀行同業、產業基金與保險資管,降低資金成本;五是差異化深耕細分行業,提高議價與風控專業度。
緩沖期設置必要性明顯
此次新規預計將給予行業1-2年的整改緩沖期,類似此前對小貸公司的規范過程。曾剛認為,這一緩沖期的設置有三重必要性。一是降低“急剎車”引發的流動性與信用連鎖風險,避免大規模違約和同業踩踏;二是為存量“類消費貸”資產提供消化與置換時間,平滑利潤與資本充足率波動;三是給機構完成系統、風控、合同與合作生態重構預留周期,提升改革可達性與市場預期穩定性。
在緩沖期內,監管部門、行業組織及保理公司自身都有重點工作要做。曾剛表示,監管部門應明確口徑與時間表,分情形分類處置,建立白名單與負面清單,出臺穿透核查、信息報送與評估標準,設立試點與沙盒,支持合規轉型融資與不良處置工具。行業組織應發布自律準則與模板合同、盡調清單與“四流一致”指引,組織培訓與測評,搭建資產撮合與聯合增信平臺,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保理公司應完成業務梳理與斷檔計劃,制定“雙軌制”——存量整改與增量合規并進,升級風控與IT系統,強化發票、物流、回款核驗,調整資金結構與久期,探索反向保理、應收池化、保理+保險/擔保組合,并預備ABS/ABN退出路徑,同步做好客戶溝通與信息披露,穩預期、控風險。
風險出清與質量提升并存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隨著金融監管環境的不斷加強,保理公司將在風險管理和合規方面面臨更高的要求,保理公司數量預計將進一步減少,但市場機遇持續擴張,未來市場空間廣闊。曾剛也指出,未來2-3年行業將呈“總量平穩偏增、結構顯著優化、集中度提升”趨勢。
在行業去蕪存菁的過程中,一些類型的保理公司將更具競爭優勢。曾剛表示,一是央國企與大型金控/銀行系,資金成本低、合規與風控能力強,可做核心企業反向保理、應收池化并批量證券化;二是深耕特定產業鏈(如醫藥流通、能源化工、工程分包、汽車零部件、跨境貿易)的專業化保理,憑場景、數據與回款控制形成護城河;三是與大型平臺/供應鏈系統綁定的科技型保理,依托電子發票、物流、回款“三單對碰”和賬戶托管實現低成本規模化。
曾剛認為,保理行業市場格局或演進為:頭部(央國企/銀行系/平臺系)份額顯著上升,中部專業化玩家做精細分場景,尾部以并購整合、轉型為經紀/資產服務或退出為主,可能形成“強者恒強、專業突圍”的雙層結構。總體來看,新監管規則下,商業保理行業短期陣痛難免,但有望促進行業出清與質量提升,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對于商業保理行業新規后續實施情況,以及未來行業發展情況,中國網財經將持續關注。